2年前,共和国军方提出了发展新型侦察卫星的要求,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近乎苛刻的要求,即东西分辨率要达到0.1米,南北分辨率要达到0.3米,具有强大的变轨机动能力,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雷达成相侦察能力。为了满足共和国军方的要求,共和国的十多家科研所,以及二十多所大学联合攻关,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解决了数十个技术难题,成功的制造出了“风云5”系列卫星,其性能甚至超过了军方的要求。
“风云5”系列卫星的东西分辨率已经达到了0.1米,南北分辨率达到了0.2米。当然,这是指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这个分辨率已经相当惊人了,美国的“锁眼13”也就差不多这个水平,而且这也基本上是光学成相卫星分辨率的极限。可以这么说,在这个分辨率下,甚至可以辨认出车辆的车牌号,如果角度适当的话,甚至能够辨认出地面人员的性别。另外,“风云5”系列卫星还首次加装了雷达成相设备,具备了雷达侦察能力。虽然其雷达成相的分辨率只有3米左右,但是在恶劣天气,也就是无法使用光学照相机的情况下,卫星仍然具备一定的侦察能力。另外,“风云5”采用了高效率的数字传输模式,可以在半个小时之内,将拍摄下来的数字照片传输到地面接收站,或者是在四大洋上航行的船舶上。这样,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照片就能够处理出来,交给情报人员分析,大大提高了情报的及时性与可靠性,具备了战术侦察能力。
到此时,共和国已经一口气发射了6枚同系列的卫星,组成了一个小型“星座”,具备了在某一地区执行24小时不间断侦察的能力。当然,前提是必须有2颗以上的卫星进行实时变轨,这会极大的缩短卫星在轨使用寿命。另外夜间只能获得雷达侦察照片,而无法获得分辨率更高的可见光侦察照片。
当然,“风云5”也不是没有缺点。首先是雷达侦察的分辨率太低,达不到战术侦察的要求。其次是可变轨能力仍然有限,卫星上携带的燃料并不多,因此不能进行大范围的变轨机动。最重要的还是成本高昂,难以组成规模更大的“星座”。
“风云5”系列卫星的主要监视地区是共和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卫星的运行轨道是早就已经确定了的。为了支持“砺刃”军团,军情局调动了两颗“风云5”卫星,专门集中拍摄高加索地区的情况。
了解了卫星的基本情况后,连豫泯继续说道:“这是卫星拍摄下来的照片,从照片上,我们可以分辨出,军营的面积并不小。另外,卫星曾经在三天内连续六次越过该点上空,从六组照片的对比上可以确定,该营地里长期驻扎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
“这是格鲁吉亚的军营?”顾卫民问了一句。照片的左上角有经度与纬度,也就可以确定目标的具体位置在格鲁吉亚境内,而且就在格鲁吉亚东北部地区,靠近格俄边境。
“确实是格鲁吉亚的军营,但是,驻扎在这里的并不是格鲁吉亚的军队。”连豫泯朝张祖德点了点头,照片被迅速放大,最后定格在了一部越野车上,车旁还有两个人。“注意这辆车的型号,还有这两个人身上的军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