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深入探索彝族文化的核心,驻足于奔多村,揭开彝语的神秘面纱。我将追寻彝族的“烧纸祭龙”仪式,探索其背后丰富的历史故事,体验彝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感受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魅力。奔多村,这个名字,如同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指南针,将引领我踏入一个充满未知与奇迹的世界。
二
历史的回声
奔多村的历史,宛如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承载着时光的沉淀与流转,仿佛一本尘封千年的古卷,轻轻翻开了明末清初的篇章。它的故事,如同厚重的史册,每一页都记载着这个村庄的兴衰更迭,诉说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传奇。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奔多村如同一棵嫩芽,悄然在群山之间扎根。它曾是会泽县集义镇的边缘角落,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然而,随着历史的脚步前行,村庄的命运犹如江河般曲折,起落之间尽显历史的波澜。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的巨变如同春潮涌动,奔多村也在这股潮流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集义镇的边陲之地,逐渐蜕变成为新村区奔多乡的核心。1956年,东川矿区迎来关键转折点,奔多村正式划归东川矿区,与和平乡合并,成为推动矿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1959年,随着东川市的建立,奔多村再次成为这个新兴城市的组成部分。和平人民公社的成立,赋予了它新的使命和责任。1963年,行政区划的调整再次将奔多村纳入奔多人民公社,而到了1964年,它又回到了和平人民公社的庇护之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84年5月,奔多村隶属达贝区,正式建立奔多乡,开启了其新的发展历程。1988年,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得奔多乡转变为村公所,2000年正式更名为奔多村民委员会,隶属于新村镇。
2005年,奔多村迎来了一个新的名字——铜都镇奔多村民委员会,这个名字不仅彰显了它所在地区的经济特色,也见证了村庄的成长与蜕变。2011年,行政区划的再次调整,使得奔多村隶属于铜都街道奔多村民委员会,正式成为一个街道级的管理单位。
奔多村下辖的龙潭、腰店子、元宝山、小奔多、郑家村、大竹箐以及樟木箐7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故事。它们犹如七颗星辰,镶嵌在这片历史的沃土之上,闪烁着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