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焯象拔蚌:象拔蚌做刺身,搭配芥末酱油就好吃,或许有人觉得俗气,但也说明经典难以打破,这道冰焯象拔蚌就是一种尝试,但见厨师拿出一瓶金不换酱油(有点后悔没要一口尝尝),我想估计是萃取了金不换香味的酱油吧,这是罗勒的一种,在潮汕和台湾地区很常见,和贝类的薄壳、花甲是好朋友。厚切的象拔蚌用酱油、冰水浸泡过,捞起再撒用液氮急冻的金不换叶,压碎后即可食用。这道菜多半也是配酒更好,我觉得鲜甜好吃,比起金枪鱼,它可以独当一面,但记忆里,还是认为金不换在炒锅略翻炒下时,释放出的香味更迷人。
汤焯响螺:在潮汕文化里,响螺既是珍贵食材,又有诙谐一面,比如吹螺,就是讲人说大话,不靠谱,这个可以拿来吹的螺,便是响螺。但响螺作为食材,却绝非靠吹。经过相对清冷的头盘和两道凉菜,从响螺开始,进入个人喜欢的热菜环节。焯跃使用的是鸡汤焯响螺的简朴做法,保留了响螺的鲜脆,更大的创作在于使用螺头和紫苏制成的酱,搭配酱汁增添传统粤菜“紫苏炒田螺”的风格,这到让我想起潮州的一个民间故事,一对懒夫妻,在桌上吃着田螺,酒足饭饱,便大吹法螺,想着田螺壳若变成黄金,他们将如何,当然田螺终究成不了黄金,懒夫妻唯有惆怅收场。汤焯响螺和这个故事一样具备响螺、紫苏田螺两种元素,却无懒鬼的俗气,而是厨师勤劳努力的结果,雅俗合一,值得称道。
水焯蟹腿:响螺的创意不错,但蟹腿的滋味更加感人,看着只是个白灼蟹腿,但因温度和时间把控得当,上来后吃一口,已经忘掉了一半的响螺,第二个配上蟹黄酱汁的更绝,直接忘记前面大部分菜。
油焯花胶:响螺、蟹腿过后,油焯花胶可谓让人沉沦的温柔乡,软糯迷人,加上蒜香味的调料,到有几分入口即化四点金的感觉,但实在有些腻人,一块下肚,饱腹感就上来了。好在补救及时,上了梅子味雪芭解腻,恢复了些许战斗力。
粥焯东星斑:腻人的花胶后,粥水焯的东星斑,比起东星斑,我更爱粥底,尤其是其中的三根丝瓜,甜得清新,这也是本场唯一的蔬菜,焯跃的风格真有以前张彻武打片的风骨,拳拳到肉,处处硬菜,处处阳刚,这个丝瓜,大约就是戏份不多却好看的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