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教授,我的研究计划里,主要是互联网人类学方法的理论研究......”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人类社会的互动模式,人类呈现平台化生存新常态,我的研究试图回应三个核心问题,身份表演的算法规训,对主流话语的隐蔽抵抗,跨平台身份分裂下的数字生存策略.....”
“研究方法设计.....参与式观察(12个月周期)嵌入3个线上生活群体,包含创作、商务、游戏,记录算法优化策略与身份表演的互动关系.....”
“控制人工智能"模块的技术批判视角.....实现民族志数据与计算社会科学的对话。”
“最后,”当李乐垂手站在幕布前,猫咪唇翘出优美的弧度,除了依旧愤愤的藤岛教授,其他三位的脸上,浮现出一种审视、盎然、微笑、探寻、鼓励交织在一起的表情。
“本研究将深化对数字技术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理解,推动互联网人类学理论范式创新.....不仅能构建独特视角下的分析框架,更能为数字治理贡献人类学智慧。”
“既继承LSE民族志研究的深厚传统,又融合数据科学前沿技术,充分体现跨学科研究的创新性。以上,谢谢!!”
说完,李乐上身挺直,冲着几位教授微微鞠躬,等抬起头时,看到詹金斯教授笑着一伸手,“很精彩的讲述,请坐吧。”
“谢谢!”
等李乐回到座位,詹金斯身旁,名牌上写着“汤姆·罗伯森”的四十多岁的黑叔叔问道,“如何应对互联网人类学与传统田野方法的理论冲突?”
李乐想了想,“两者本质都关注意义生成。我会对参与观察法做一定的改良和实际改进,借鉴Hine的多模态民族志,设计三层在场验证,实时聊天记录的情感分析、虚拟形象的可视化追踪,以及线下见面会的参与观察。”
“还有用屏幕录像替代田野笔记,用数据分析替代面对面访谈,但核心仍是理解文化主体的解释框架。”
黑叔叔点点头,“互联网人类学常面临数字田野边界模糊的问题,你如何确保研究的伦理有效性?”
“我会遵循线上田野伦理准则,在社群中公开研究者身份,并采用情境化知情同意的策略。数据收集将避开私人聊天记录,仅分析公开帖文及获得授权的访谈内容。”
“好的。”黑叔叔瞅了眼詹金斯,“我没问题了。”
“我提一下。”边上,那位叫劳拉·克里克特,一身知性打扮的中年白人女教授,抬起手中的笔。
“请问。”
“你的研究计划提到关注联网亚文化中的身份构建机制,能具体谈谈理论框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