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港口!是自贸区!是源源不断的外资项目!”
他起身走向落地窗,俯瞰着脚下的城市——鳞次栉比的写字楼间,某片老旧小区的屋顶正飘着炊烟,与远处的现代化建筑群形成刺目对比。
手机在桌面震动,是李主任发来的消息:
“君书记今天又去了渔村,说要建什么‘应急物资仓库’。”
张巍看着屏幕冷笑,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
“让财政局严格审核S县的每一笔资金流向。”
发送完毕,他想起上周常委会上,君凌竟然提出“暂缓智能产业园建设”,理由是“周边配套还没达标”。
“市长,省上面来电。”
秘书的声音里带着忐忑。
张巍接过电话时,听见那头传来沉稳的语调:
“小张啊,S城的发展不能偏航,有些同志……”
他握着听筒的手逐渐收紧,目光落在办公桌上的“年度招商目标责任书”上。
傍晚的县委大院里,周雅琴在停车场遇见陈默。
对方的SUV轮胎上沾着明显的泥点。
“陈县这是去哪儿了?”
“去了趟渔村,”
陈默擦了擦眼镜,
“君书记说台风快到了,得检查防汛设施。”
周雅琴看着陈默驱车离开的背影,忽然想起这人刚到S城时,总爱穿双劳保鞋在港口工地转悠,如今却跟着君凌搞起了“民生工程”。
深夜的办公室里,张巍独自对着S城规划沙盘出神。
智能产业园的模型在落地灯下泛着冷光,而滨海社区的位置,只插着一面小小的红旗。
他忽然抓起模型旁的“民生项目进度表”,撕成两半。
纸片纷飞中,他看见其中一半恰好盖住了渔村的位置,那里有君凌用红笔写的“生命线”三个字。
窗外,S城的霓虹依旧璀璨。张巍望着自己在玻璃幕墙上的倒影,忽然想起初任市长时的豪言壮语——要让L市成为“东方之珠”。
君凌将最后一叠防汛物资清单推给杨墨时,窗外的暴雨正倾盆而下。
年轻人盯着报表上的“提前完成”字样,忽然开口:
“书记,市里又在传您‘不懂经济’。”
笔尖在“救生衣5000件”的条目上划出歪斜的线,像极了此刻弥漫在县委大院里的浮躁情绪。
“让他们说去。”
君凌摸出腕间的红绳,绳结在掌心磨出温热的触感。
他想起重生前,在不久将来,S城正因为民生短板在灾害中陷入混乱,而如今,渔村的应急仓库已经储备了足够维持两周的物资,滨海社区的每栋楼都配备了应急照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