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也绝对不弱。
否则,也不可能把许秋的成果纳为己用。
事实上一般人就算拿到了许秋的研发机密,也不一定能驾驭。
不过,汪居廷在实操方面就不咋地了。
他更像是一个决策者。
因而,需要一个个林根生这样的教授为他卖命。
但来到许院士研究所后,所有的一切都出乎了林根生的预料。
他本以为,自己只是在对科研的敏感度方面不如许院士,但如今看来……其实自己最引以为豪的实验操作,都远不如许秋!
对方不仅能高屋建瓴。
更能挽起袖子干。
简直是全能了。
“放平心态,习惯就好。”张教授此时说了一句。
他看林根生,感觉就像是看前几个月的自己。
不过如今他已经习惯了。
许院士若是和寻常的院士一样,也不会成为大夏最年轻的院士了……
破格者,就该有常人无法理解的不可思议能力。
……
实验室里。
许秋在完成脑内 B 细胞和外周血 B 细胞的制作后,考虑片刻,又多取了两样标本。
分别是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以及缓解期患者。
通过不同的疾病分期,来验证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随后,是数据分析。
预处理,利用 Cell-Ranger 过滤低质量细胞,也即线粒体基因大于 20%或基因数小于 200 的细胞将会被剔除。
以及聚类分析。
用 Seurat 算法进行 t-SNE 降维,依据基因表达相似性将细胞分为不同亚群。
最后,筛选不同组别的差异表达基因。
在大半个实验室停工,全力为许秋保驾护航的情况下,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随后发现,脑内 B 细胞 CXCR4 比外周高出五倍,IL-10 则下降了三倍。
当然更显着的在于基因差异!
结果发现,脑内 B 细胞促炎因子 TNF-α、趋化因子受体 CCR5 均高度表达!
功能富集分析中更是发现,脑内 B 细胞高表达基因富集于“白细胞跨内皮迁移”和“NF-κB 信号通路”,这一结果直接证实了促炎表型!
这与之前的结果相互印证——脑内 B 细胞与神经炎症密切相关。
而随后的功能验证试验,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结果显示,脑内 B 细胞在体外迁移实验中,经过 CXCR4 配体刺激,迁移率比脾脏 B 细胞高出近五倍。
而且,一旦使用 CXCR4 拮抗剂,这一过程就会被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