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生长,那就需要时间。
而实际上,田灵的身体在更早之前就已经给出了信号。
为什么康复过程中,其他部位的活动度都有改善,但唯独髋关节始终受限?
很多医生护士,包括施怜本人,都下意识地认为此处烧伤更加严重,恢复起来更慢。
再加上是活动的关节,产生更多瘢痕、恢复更慢,似乎也合乎常理。
这就导致,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一点。
因为内心就觉得这和平常。
然而此刻经过许秋的点拨。
再加上田灵本身的种种疾病表现。
回过头去看,施怜才恍然惊觉……原来这便是异位骨化的早期信号!
“原来是这样……我之前太想当然了!”
施怜兴奋不已。
同时又有些愧疚。
兴奋是因为拨开云雾见月明。
关于田灵的所有疑惑,以及藏在病历之中的线索,都得到了释疑。
然而愧疚的点也同样在这里——
若是她的水平再高一些,能达到自家老师的些微,或许就不会让田灵发展到这一步。
可能,早在异位骨化的初期,就已经察觉出异常!
施怜下意识地思考起来。
异位骨化,这种疾病的分级方法繁多,临床上并无一致的定论。
常用的几种办法,Brooker 将髋关节异位骨化分为四类,以显示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
而 Hastings 和 Graham 分类系统使用临床和放射学数据,从而将肘部异位骨化分为三类。
但不论用何种办法,施怜估摸着,田灵早先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的阶段,应当都是最低分级。
按照 Brook 分级,那就是“髋部软组织骨岛形成”,但此时应当没有超过 1cm 的骨块。
还不足以直接导致髋关节僵硬,只是在康复训练中活动受限而已。
而按照 Hastings 和 Graham 分级法,那就是“有影像学表现、而无功能缺陷”了,是最轻的一档。
如果在此时早早地就发现问题,实际上,对田灵来说有各种应对办法。
比如,最常见的,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芬必得、西乐葆等等,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来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进而控制炎症。
炎症一消,异位骨化自然也就难成气候了。
当然,非甾体抗炎药本身会对消化系统造成影响,比如引起胃炎胃出血等,甚至于,会加重田灵本就岌岌可危的肝脏功能的负担。
然而即便是不应用常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田灵来说仍有一万种活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