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艺术评论》用半版篇幅报道了这则消息,还配上了哈特尼克尔与冯·霍恩海姆夫人握手成交的照片,照片中,帕特西亚就站在冯·霍恩海姆夫人身后不远处。
陈阳凝视着这张照片,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成功的满足,也有对这场心理博弈的回味。
他想起了在咖啡厅与哈特尼克尔的那场对话,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脑海中重现。那种运筹帷幄的感觉,让他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哈特尼克尔教授看起来很满意。”陈阳指着照片上笑容灿烂的哈特尼克尔,心中却在思考着人性的复杂。
这位战车国学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华夏文物回归的助推者,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陈阳感到一种微妙的胜利感,这是智慧与策略的胜利,是正义与邪恶较量中的完美胜利。
他知道,真正的高手往往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他当然满意!”耿老轻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用一件'赝品'换来了足以购买三件同等器物的价格,还保全了学术声誉。”
耿老的心中涌起一种深深的讽刺感,同时也为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西方学者再怎么研究,也难以真正理解华夏文物的精髓。这种文化的差异,恰恰成为了他们这次行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他想起了古人所说的“兵不厌诈”,在文物回归的战场上,智慧就是最好的武器。
战车国会议厅内,空气凝结着交锋前的紧张,长桌尽头两国代表相对而坐。
巨大的落地窗外,柏林的街景像一幅色彩鲜明的油画框,框住了室内这场即将展开的博弈。
午后阳光穿透玻璃,斜斜地铺在桌面中央的那束鲜花上,花瓣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为这方寸之地添了一抹暖意,却丝毫驱散不了谈判桌上暗藏的锋芒。
陈阳的目光不自觉地被吸引向坐在耿老对面的哈特尼克尔。
他今天身着一套深棕色西装,剪裁合体,衬得他身形愈发挺拔。或许是为了彰显正式,他的领带打得一丝不苟,与昨日咖啡厅里的随意判若两人。
哈特尼克尔正襟危坐,双手交叠放在桌面上,目光时不时扫过全场,直到与陈阳视线交汇。那一瞬间,他原本紧绷的嘴角微微松弛,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随即轻轻颔首,像是某种无声的致意。
然而同为谈判对手的施密特部长却全然不同的态度。他靠坐在高背椅上,双臂交叉抱在胸前,眼神锐利得像鹰隼般扫视着对面的华夏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