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令为出征将士报功,肯定做不到绝对的公正。
并不一定是楼令想刻意抹除掉谁的功劳,极可能是有功的人在汇报上来的流程中被顶替了。
需要处理太多信息的楼令,他不可能找到每一个人去问,核查写在名单上的所有人是否冒名顶替。
当然,楼令可以提供申诉渠道,只是没有发生因为冒名顶替而爆发出非常轰动的事件之前,不会主动去那么干。
没别的,上位者总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担忧一旦闹大出现更大的乱子。而很多乱子就是一直不管,积累了足够的怨气爆发出来。
也能够是决定谁有功劳的上位者是搞暗箱操作的获益者之一,真的有谁找自己申诉给压下去或干掉,再找涉事人索要好处。
那就是很多上位者确切知道赏罚分明可以使得军队战斗力飙升,治下更加充满活力,偏偏不去执行的原因。
知晓道理并不难,难的在于愿不愿意做,不是吗?
而涉及到利益层面,从远古到长久的以后,不会有真正的公平公正。
拿为国取才来说。熟人的子侄和陌生人的能力都差不多,到底会选谁还用多想的吗?这位熟人帮了他的忙,后面他自然也会回报。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内循环就形成了。
不止是为国取才的层面,其它方方面面亦然。
竞争一个岗位,选谁不是选?有选择权的人碰到需要抉择,看着讨厌和有眼缘,肯定是选看着顺眼的那人录取。
说得残酷一些,能够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被刷掉,对真正的普通人已经是一种公平了。
通常情况下会知道越多就越糟心,要么是接受现实抑郁地活着,不然就是在接受现实之后麻木的活着。
在楼令提交有功者名单之后的第三天,来自晋君周的赏赐方案被送到楼令手上。
这里不是楼令在欺负晋君周。
提到过好几次,春秋时期的国君是名位高一些的贵族,只有天子显得特别。而天子或诸侯想当奴隶主,他们可当不到有封地和私军的贵族头上。
那么,列国君臣互相尊重是建立在什么之上?说白了就是贵族并非板上鱼肉,他们有抵抗的实力,也就有了抵制的底气。
晋国之君想要达成什么目标,本来就需要得到卿大夫的通过,谈何楼令在欺凌晋君周呢?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是一样,想要通过什么国家层面的决议,一样需要君臣意见一致,起码一方能够压倒另一方,不是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去将乞喊过来。”楼令吩咐了下去。
过了一会,楼乞来到楼令面前,请安之后得到一个支踵屈膝跪坐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