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面对面(2 / 2)

然后,季孙行父可以是在跟楼令辩论的情况下,有一些过激的动作,结果楼令反应太大将季孙行父打死。不管是不是这样,反正只要季孙行父是跟楼令在一起的时候死掉,舆论一定会是那样。

出现舆论上的风波,楼氏与晋国的名声败坏,变法势必会受到影响。

再来就是,晋国没有给季氏一个说法之前,大概率是没有那个脸主动向鲁国宣战。哪怕是真的开战,多少要对季氏手下留情。

“我不能是自杀啊!”季孙行父心想。

季孙行父在晋国自杀是会有一些效果,只是效果将会非常有限,顶多就是列国的儒生对晋国和楼氏产生仇恨,压根无法上升到国家的层次。

现在的儒学影响力大吗?其实很大。

毕竟,真正形成理论的学说就那么几个,其中很多跟宗教有关。

宗教怎么也是学说的一部分?这个没有错,即便是古典时代结束,宗教仍然是学说的一部分,后面的宗教人士自行与其它学派进行切割,变成不是学说的类别。

实际上,《易》在春秋战国的宗教思想占了多数,后面才逐渐进行修改。

所以,《易》是《易》,《易经》是《易经》。

诸夏的很多典籍,它们在不同时期有着不一样的版本,到底是流传下去哪个版本,全靠朝廷的意志和名人的效应了。

比如说《易经》吧?后人所看到的《易经》是由孔夫子传录的那一个版本,可能不是周文王父子编纂的原着了。

奇怪吗?不奇怪!

孔夫子连鲁国史书《春秋》都能编纂,改动其它典籍又算什么。

有孔夫子这个始作俑者,后人干出“注经”的举动又算得了什么。正是成功之后就有大儒辨经的由来。

类似的事情不独儒家,连《德道经》都有不同的版本。

还有那个一片两片三片……到九片的诗,到底是飞入什么都不见,人们印象中一样有好几个版本。版本不同其实就是所写的人,他们在《咏雪》原着的核心上进行修改。

满清的一首诗都能那么玩,天晓得经过大儒注经之后的诸多着作,到底会是哪个版本流传到后世,又是进行了哪一些修改。

现阶段周公旦所着的学说就在历经考验,已经有不少学儒的人在寻求修改,只是最大的考验还没有来临。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不用数百上千年那么久,仅仅是再过上数十年之后,周公旦复生都未必能搞懂经过修改的儒学是些什么玩意了。

最新小说: 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 大周第一婿 铠甲勇士之我是影霸 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 晚唐:开局一条船 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 斩神:开局假扮红缨,调戏林七夜 远古赛亚人:在诸天万界战斗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