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积极性的确激发出来了,可是国家的收益却变少了。
因为这项利润留成制度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企业会瞒报利润。
如果企业这个季度实际盈利了一万块,按照留成制度企业只能留下一千两百块,但如果实际盈利一万,却只上报五千,那么就能瞒报下来五千,再加上留成获得的六百块,就是五千六。
这可比如实上报赚的要多太多了。
上报五千还是为了避免被注意,毕竟企业明明调动了国家那么多原材料和资源,生产积极性也那么高,可到头来却没赚到钱,那当然会被国家审查。
而当国家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想要审查还无从下手,因为假账只要不是太离谱都不好查出来。
比如采购原材料价格多个一块两块的,每个工人每天餐费多吃了一毛两毛的,只看账目根本就看不出问题。
这还是个普遍问题。
可试点的时候为什么效果那么好呢?
很简单,试点嘛,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那几家企业上,他们哪敢搞小动作?而且谋利的流程也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胆子也是一点点变大的。
国家渐渐也明白了问题所在,一时之间改革陷入两难。
如果继续坚持利润留成制,那国企就会渐渐变成内部人员控制的企业,如果取消留成制度,那么更好的改革方案是什么?
直到1983年到1984年,国家开始推行“利改税”改革。
既把国营企业过去上交利润的方式,改变为按国家规定的税种及税率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再完全归企业支配。
看上去利改税和留成制好像没什么区别,只是将分成改为了税收的方式。
但是重点在于利润因为虚报可以是浮动的,但税种和税率却是相对固定的。
利改税之后,企业必须按规定纳税,不论经营状况如何,税收的强制性和固定性使企业面临更硬的预算约束。
虽然企业仍有虚报利润侵吞国家利益的空间,但这次改革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国家行政更加标准化,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利改税的同时,国家又推行了“拨改贷”改革,既由原来国家无偿拨付给企业填补亏损或基础建设的投资,改为了企业向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