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静堂”——这里窗明几净,布置清雅,食客们或低声交谈,或独自看书,或执笔书写。
他们衣着相对整洁体面,多是些读书人、账房先生、低级官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茶香。
要求便是:低声细语,保持安静。
而与其相隔开的“世井堂”——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赤膊的汉子们大声划拳行令,谈论着田间的收成、工坊里的活计,爽朗的笑声和粗犷的吆喝此起彼伏。
空气中混杂着汗味、酒气和食物的浓香。
这里是体力劳作者的乐园,只要不闹事、不逾矩,尽可放松喧闹。
“这……这是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一位扶南老臣捻着胡须,眉头紧锁。
“非也,”陪同的南越官员微笑着解释。
“雅静堂与世井堂,只为营造不同的氛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文人墨客需要安静思考,官员需要商议公务,脑力劳动者自然偏好整洁安静的环境。”
“而体力劳作者辛苦一天,需要一个能放松畅快的地方,二者所需,并无高下之分。”
“进入雅静堂,需遵守安静之约,这是对其中寻求安静之人的尊重。”
“进入世井堂,可尽情放松,这是对辛苦劳作之人的体恤,衣服是否洁净,只是职业不同带来的表象,绝非区分贵贱的标准。”
“种田者的孩子与官员的孩子,同在一所学堂念书识字,同样纳税,同样需要彼此的帮助。”
“这区分,是为了更舒适,而非制造隔阂。”
考察团成员面面相觑,这种理念对他们固有的等级观念冲击巨大。
有人心中难免仍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念头,看不起那些满身汗味的“粗人”。
但眼前的事实是,无论进入雅静堂还是世井堂,一顿饭的价格相同,享受的服务核心相同。
积分面前,一个教书先生和一个优秀的铁匠,可能获得同样的爵位和退休保障。
这种基于贡献而非出身的平等,像无形的枷锁,约束着潜在的傲慢。
你享受着道路的平整、水源的便利、街道的洁净,这些都是无数“粗人”默默付出的结果,你凭什么不尊重?
这种互惠互利的现实链条,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
“三年义务教育!”李娇儿站在一所新建的乡村学堂窗外,听着里面朗朗的读书声,眼神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