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中国海洋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在潜龙遇难五年后,李旭扬又再次率队南征地球的南极点了。
怀揣着构建中国极地海底科学实验与观光一体化的南极海洋之星的梦想,李旭扬做为此次南极海底科学城先期选址的科考队队长深知此事的重大社会意义。
那么,如何在南极海底选址构建中国极地海底科学实验城呢?
首先构建南极海底科学实验城的战略意义非凡而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极地资源开发的深入,南极海底作为地球最后的前沿科学疆域,其独特的地质构造、生态系统和战略位置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和极地科考大国,构建极地海底科学实验城不仅能够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更是参与南极治理、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举措。
结合中国现有科考站布局经验、海底地名命名规则及国际科研合作机制,探讨在南极海底科学选址与建设实验城的可行性路径。
其次在海底建设科学实验城的选址核心要素是必须要注重科学目标与地理条件的协同。
(一)科学目标导向的选址逻辑
1.气候与环境研究优先区
参考中国罗斯海新站选址逻辑(恩克斯堡岛),实验城应优先布局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如玛丽·伯德地(拟建第六科考站区域)或罗斯海沿岸。这些区域冰架动态、海冰消融过程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直接相关,可为大气-冰川-海洋耦合研究提供原位数据。
2.资源与生态热点区
若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可选择南极半岛或威德尔海等海洋生物活性极高的海域;若以地质勘探为主,则需靠近古老地盾或火山活动带(如埃里伯斯山周边),便于研究板块运动与矿产资源分布。
(二)地理与工程可行性约束
1.海底地形稳定性
借鉴麦克默多湾科考群落经验(美国麦克默多站),实验城需选址于三面环山或火山岩基底区域,利用天然屏障抵御下降风,并依托坚硬玄武岩层建造抗压结构。例如,罗斯海特拉诺瓦湾的恩克斯堡岛因火山玄武岩地基成为常年站理想选址。
2.水深与通航条件
根据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时的第31次南极考察队经验,在难言岛附近测绘的40~50米水深锚地可以为物资运输提供便利。实验城若需频繁补给,应靠近夏季可通航水域(如罗斯海通道),并确保水深满足科考船停泊需求(通常>30米)。
三、技术路径:从海底地名命名到实地勘测
(一)国际规则框架下的合法化步骤
1.海底地名命名先行
依据SCAR与SCUFN管理规则,中国可通过提交新发现海底地形提案(如海岭、海沟或热液区专名),经南极地理信息常设委员会审核后纳入《南极地名词典》。例如,德国通过命名69个海底地名强化区域存在感,中国可借鉴此策略,在实验城预选区周边命名关键地形以宣示科研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