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吴统领的幼子是什么意见?”
皇帝问得十分详细。
“反对!”
“理由?”
皇帝将看完的奏折摊在了御案之上。
“吴统领的幼子,打算找一小户人家的女子。”
无需吩咐,杜公公自觉的开始磨墨。
皇帝在奏折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准”字!
“倒是有点意思!”
放下毛笔,皇帝微微一笑。
杜公公后退两步站定,沉默不语。
“告诉东厂,不能让直郡王闲下来!”
皇帝缓缓起身,开口吩咐。
“喏!”
“胡罗素和谢维安在做什么?”
皇帝背着双手,开始在殿内踱步。
“二位将军除了前往兵部争取好处,其余时候皆闭门不出。”
“有没有人找他俩的麻烦?”
“目前还未发现。”
“盯紧一点,绝不能让他们沦为京城的笑柄。”
“喏!”
————
让我们还是将目光投向东线!
作为一军的主将,一旦做出决定,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
那就是如何完美的执行下去!
易博之采纳了副统领的计划,不过做出了大幅度的调整。
突袭延州的军队变成了镇东军,用来切断桐军的,变成了吴国的流寇。
考虑到他们的实力,易博之命他们只需要断掉桐军的补给。
副统领在地图上画出的弧线多少有些草率,真正制定路线的,是由羽林卫组成的参谋团。
参谋团三字,出自皇帝的口中。
今年,第一批羽林卫离开大营,充实帝国的各支军队。
军中的主将深知他们的能耐,早早就开始了抢人大战。
有找兵部的;有找到羽林卫的;有找到内阁的;还有人——
直接将折子递到了御前。
比如:
易博之!
这家伙是受到张统领的点拨,然后做出的大胆的决定。
结果,他不但多要了数十人,还从此简在帝心。
这些羽林卫的儿郎,一部分被安排到军中,成为了基层的骨干。
还有一部分,易博之成立了一个参谋团。
这些智囊作业极为严谨,在他们的舆图中,不但标出各支军队的数量和驻扎的地点,甚至还标上了主将的名字。
从舆图上来看, 他们制定的路线,如同一条姿势扭曲的长蛇,不过有效的避开了陈军的主力。
一万镇东军从军营出发,很快就消失在夜色之中。
“吴军能否完成任务?”
盯着面前的舆图,易博之眉头紧锁。
“易帅,吴军能否完成任务并不重要,只要他们能推进到桐军的后方,就算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