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302章 铁面包青天:几人得并姓名尊

第302章 铁面包青天:几人得并姓名尊(1 / 2)

解卦六爻讲述了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成为千古清官代名词的传奇故事。

铁面包青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身上凝聚着封建时代老百姓对清官的美好向往和对公正的朴素期待。他的事迹被加工成为《三侠五义》等小说和戏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铁面无私、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

在中国戏曲史上,从来没有哪位官员能像包拯一样,享有如此高的传播度。但历史上的包拯,与戏剧舞台上的包拯不尽相同。他和戏曲中一样审案明察、不畏权贵,但是并没有那三把想铡谁就铡谁的铡刀,也不可能有想铡谁就铡谁的权力。

公元1027年宋仁宗年间,二十八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因家中双亲年迈,包拯辞官不做,回到家乡庐州合肥赡养父母。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墓旁结庐而居,直到守丧期满仍不愿离开。

公元1037年,在家乡父老的劝慰下,年近不惑的包拯这才离开故乡,赴京听选。远离官场十年,包拯“无咎”,被授予天长(今安徽滁州天长市)知县。在天长县,包拯表现出了超强的断案能力。

有一次,一个农夫来到县衙告状,原来不知道什么人偷偷割掉了他家耕牛的舌头,请求官府为他捉拿凶手。这案子很难办,在没有摄像头留下影像、无法采集指纹的年代,这个凶手只要潜藏起来不再犯事,就可逍遥法外。

然而包拯敏锐地发现破绽并找到了破案方法。

仅仅割去牛舌头显然无利可图,凶手既然不是奔着财货去的,便很有可能是仇家的报复行为。不知道得罪了谁也没关系,包拯自有妙计。

他命农夫回去把牛杀掉,当街售卖。在宋代,宰杀耕牛是违法行为。凶手很有可能不会放过这次报复机会。凶手果然中计,主动现身来到县衙告发。于是自投罗网,被抓了个正着。

四年后,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盛产端砚,以前的知府经常利用手中权力,用各种方式收集端砚以馈赠当朝权贵,此举大大加重了当地老百姓的负担。包拯到任后,下令州县官员一律不得违规征收端砚,违者重罚。他以身作则,在任期间没有拿过一块端砚回家。从此,广东民间渐渐流传出了包公掷砚的传奇故事。

最新小说: 黄泉逆行 火红年代:从钳工开始成科技巨头 末日求生:我的手机刷出万亿物资 哈哈哈,大周 星光下的双生花 八百块,买了个修真界 断亲后被赶出家门,我开始修仙 穿越开自助,办个酒楼做首富 回到清朝做买办 恶雌怀崽,众兽夫又争又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