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敦复,无悔。
敦促反复,没有悔恨。
真性情的谢安,也特别欣赏真性情的奇女子。
相传他的嫂嫂王夫人曾经毫不客气地冲到酒席上,一把拉走她的儿子,谢安赞叹其嫂情辞慷慨不让须眉。他的妻子刘夫人和侄女谢道韫也是为谢安所深喜的奇女子。
谢安对真性情女子的欣赏,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亲属。他听人讲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后,大为感动,上奏表其墓为“义妇冢”。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东晋年间,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堪称家喻户晓,与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据晚唐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yin)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结合北宋李茂城《义忠王庙记》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梁祝故事的最初样貌。
东晋时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有一个祝家庄,家中有一女名唤祝英台,美丽聪颖,自幼仰慕班昭、蔡文姬等女子的才学,于是女扮男装前往会稽郡城求学,途中邂逅了会稽郡鄮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境内)书生梁山伯。梁山伯大约出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正是弱冠年纪,风华正茂。两人一见如故,在道旁亭中义结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