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毕懋康、徐光启、孙元化、李之藻叩见陛下。"
"吾皇圣躬金安。"
就在朱由校对着右手方向一处工坊起了兴趣,准备近前观瞧的时候,耳畔旁突然响起了整齐划一的呼喝声,放眼瞧去只见得几位官员领着些工匠侍卫姗姗来迟,面上的表情很是兴奋激动。
"免礼平身。"
对于眼前由自己亲手提拔的肱骨之臣,朱由校自是不会陌生,就连那孙元化也是他钦点的武科"榜眼",如今正在工部行走,唯独后面这自称为"李之藻"的文臣瞧上去有些眼神。
似是瞧出了天子脸上转瞬即逝的疑惑,与李之藻私交甚好,相识数十年的徐光启赶忙上前,主动介绍道:"启禀陛下,李大人精通西学,对于火器之道也颇有研究。"
"前些时日,由臣和毕大人共同举荐,经内阁允准之后,调回京师工部任职。"
话音刚落,从旁陪伴朱由校的司礼监掌印也适时上前,在天子耳中低语了几句,轻声介绍了李之藻的"履历",以免君臣之间过于陌生。
毕竟李之藻此前虽然也是有资格身着绯袍的四品官员,但其长期在地方上任职,担任治理河道的工部郎中?,于朝野间实在没有多少存在感。
"原来如此.."
听了徐光启和贴身大伴王安的介绍之后,朱由校终是对眼前颇有些惶恐的老臣有了初步的认知,脸上的笑容也随之和煦真挚了许多。
精通西学好啊,而且还善于治理河道?
他可不是朝中那些固守成规的迂腐之辈,最欣赏的便是像李之藻这种既有一技之长,又能够主动"取长补短",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
"诸位卿家免礼平身。"
满意的点了点头,朱由校挥手唤起眼前跪倒一片的臣子和工匠们,并在徐光启的介绍下,与几名"表现出众"的工匠寒暄了几句,惹得那几名工匠激动到无以复加,乃至于有些手舞足蹈。
大明实行"匠户制度",工匠凡被编入"匠籍"之后需要父死子继,世代传承,不得脱籍分户,唯有科举或天子恩典等少数方式脱籍。
但寻常匠户又如何能供得起后辈科举读书,故此这"匠籍"就好似一道无形的枷锁,牢牢捆住隶属于工部管辖的数万名工匠及其后代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