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为这些年东夷人口这种巨大的流动,诸葛亮这才创新出来新的户籍制度。并且,在他回归中央之后,正式将这一项新的制度提了出来。
正如张宾所言,在战乱期间,最不缺的就是流民,管理起来真是问题,他的这项户籍制度,比起旧的户籍制度更加适合。
“孔明之制,于税收,人口管理,徭役等各方面,已尽力完善!”
“以臣之粗鄙,尚未发现有何漏洞?”姚广孝同样开口道。
诸葛亮提出的户籍居住不是没有不和谐的地方,但这一点不和谐的地方,那得放到太平盛世才不和谐。在如今的乱世,反而是一个优点。
也不可否认,诸葛亮提出的新户籍制度对于税收,人口管理,徭役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相比已有的已经实现了两百多年的旧户籍制度,各方面先进了不是一点两点。
如诸葛亮提出的户证,不仅注明了一家老小的姓名,籍贯。还注明这一家人的财产,写在户证上的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果没写上去的话,那就对不住了,偷了也没办法证明,所以,这个东西还是很有用处的。
这种制度,可以最大化的避免百姓自我迁徙。而且,可以按照户证上的税赋役额度来明确纳税,避免了官员中饱私囊,或纳税不均等问题。
如此,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则,户籍之中的里甲制度,把百姓分为军、民、匠三类,并且每百十户为一个“里”,每个“里”设有十甲,把每个“里”的住户按照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登记,送给户部,每十年更新一次。
这种户籍制度,各户填写真实的户籍信息,然后上交给甲长,甲长再上交给里长,最后送交到各郡县,再到道、户部,这便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
并且,这是个不间断的过程,地方上每年都要统计,而户部每十年进行一次大面积更新,这种户籍制度,比历朝历代都要详细,通过此等制度,朝廷可以十分精确的掌握全国人丁和土地的情况。
如果实行这种制度的话,日后,地方上的那些豪强,就算是有什么兼并土地,或者是隐匿人口的行为,从此之后也会直接的暴露在朝廷的面前。
管仲努努嘴,其实是想要说些什么的,但他到底还是没有开口。
诸葛亮的这项制度,不可能真的像众人说的那样完美无缺,这个世上就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
只不过,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暂且不论,可至少管仲看到的那些问题,真要是开始暴露出来,至少是百年之后了,积累起来形成社会问题,说不定这个时间还要再翻个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