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俩谁先来说说。”
谁先来,两个小女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通过彼此眼神她们都感受到对方应该已经有些答案了。
“不用谦让。”李安跟着笑道,“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随着李安开口,罗尔夫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过来,可他听不懂啊。
杨慧这时充当翻译,将老爷子和李安的话翻译给了罗尔夫。
罗尔夫得知后也笑眯眯地点了点头,这个问题确实没有标准答案。
又是片刻,有趣的一幕发生。
只见二孩默契地放下餐具举起了手。
“剪刀!石头!布!”
大人们跟着笑了起来。
剪刀石头布,一包定胜负,赢的人先说。
小星出了布,赢了小车的剪刀。
下一秒所有人的目光来到了唐小星脸上。
唐小星顿了顿,她没有用德语,看向老师方向:“旋律。”
旋律一词从唐小星的嘴蹦出,饭桌上立马安静下来。
如果换成王小虎回答旋律,李安大抵只能摇摇头,可唐小星指出旋律,这就让他产生了接下来的期待。
要知道贝多芬的音乐是不能如此粗暴拆解的,所以唐小星指出单一旋律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业余人士的说法。
可唐小星是业余人士吗?
而唐小星接下来的话确实让众人陷入了沉思。
“贝多芬在旋律写作过程中经常运用不协和效果,他喜欢用大量的半音化旋律,从纯粹的听感而言,他们是没有美感的。”
“很多时候他的旋律太简单了。”
唐小星说得完全没有错,如果从纯粹的听感而言,贝多芬的旋律绝对无法和肖邦老柴这一类旋律大师相提并论。
可她并没有提及其他作曲家与之进行对比,而是继续说道:“但也正是这种简单的半音主义在浪漫主义初期成为主流音乐的构成部分。”
杨慧将女儿的话完整翻译给罗尔夫之后,罗尔夫露出惊异目光。
如果没有后面这一句补充,那么他的想法和李安一致——就是一个孩子的天真说法,简单地将旋律从贝多芬音乐中肢解出来然后加以简单分析。
可有了后面的补充,这个回答就被拉到了历史的语境当中。
看似在说贝多芬音乐组成部分中的某些不足,实则通过这种不完美将贝多芬作为一名古典音乐领袖的身份地位加以巩固。
是啊,谁能说贝多芬的旋律是无可挑剔的,可谁又能说贝多芬不是那个站在时代浪潮的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