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于是将目光移到文臣那边和房玄龄、杜如晦坐在一起的人。
魏征察觉到陛下的视线,将头压低,并不直视圣上。
“至于海瑞是不是个好官,朕也无从得知,但朕也知道海瑞这类的臣子确实少见。”
“海瑞说的话也并无道理,嘉靖帝都因他的话被激怒了,但还是没有杀他。或许光幕之前说的对,嘉靖帝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但是他又有其他的想法,修仙问道,卖弄权术……”
可能真因为没有在明朝生活,不了解明朝的官场,所以大唐的几位文臣纷纷发表自己对嘉靖帝的看法以及对海瑞这位着名“清官”的赞扬。
当然了,李世民也只是听听。
他对于自己能听到的东西一直都是保持怀疑态度,他更相信自己再去求证查过后的答案。
作为皇帝,他能理解嘉靖帝。但嘉靖帝忘记自己皇帝的身份,皇帝是万民之父,他接受万民的供养,同时他也要对万民负责。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肩上担着大唐的百姓,担任着要建立盛世,让大唐境内的所有百姓衣食无忧的责任……
……
宋 庆历元年
汉文帝确实是帝王的楷模。
赵祯便是想做一位开创了大宋“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嘉靖一朝能人甚多。”这点倒是与他这朝相似。
赵祯想到被誉为天下第一榜的“龙虎榜”,说的便是他这朝的考试。
庆历新政啊……
赵祯最近也烦着,所有的改革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动动嘴皮就行的,赵祯下定决心。
“大宋要改!必须改!所有的后果皆由朕来承担!”
既已知了未来几十年的走向,岂能不自强?
宋国内部又岂能不认真对待?
邻居辽国听说也在如火如荼的搞变法……
……
明朝皇帝们各自批评嘉靖帝,但因着前面已经对嘉靖帝是什么性子有了一定了解,这时候再看光幕上他和海瑞的对话,竟然觉得问题不大……
洪武帝朱元璋只是郁闷,为何大家都说明朝干脆不建立得好,这样就不会亡国了……
真要说起明实亡于洪武……朱元璋又又又郁闷了,所以他其实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挺多问题……
纵观历史,朱元璋认为:“祖宗之法是要变化的。”
“凡是没变的,最后都亡了。而且还要在意使劲阻止变法的大臣,因为那很可能是动了他的利益。”
朱厚照十分幸灾乐祸,刚好兴地的他那小堂弟有几岁了。
他甚至想着等朱厚熜再大几岁就将他招来北京。
要改藩王制度,倒是可以拿其入手。
朱厚熜早就躺平认嘲了,加上他自己的悔过也不错,只要他肯努力,肯将心思花在正途上,朝中没人会是他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