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新圣胡安省1964年就新建42家国营企业,包括葡萄酒厂、水泥厂、纺织厂,但其中一半是亏损的,唯一的好处是增加了本地就业,推动了本土大型公司的发展。
6000多家国营公司中,只有不到1成的国营公司存在研发部门,大部分是低效重复建设,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很多地方为了减少财政税收收入上缴,把盈余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
内阁已经开始逐步减少补贴,迫使这些地方国企自谋生路,一些强势国企已经开始吞并弱小同行,建立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公司。
提升国企效率,避免财政崩溃是科恩内阁的主要工作。
还有税务改革也是重点,地方省的财政收入须要按经济发展增长,排挤发展水分,增加上缴,而不是固定的,好在圣赫塞本人威望不错,已经顺利推动。
这是建立更强大集权的重要步骤,也意味着这一轮改革终于进入了尾声。
国家资产委员会将会开始专业化运营150家核心国企,进行董事会专业化改造,让他们更加有效率,而非由内阁直接控制。
核心国企在保证内阁主导权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引入外资和财团资本。
核心的国企进行合并重组,建立国企交叉持股网络,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企巨头。
每年亏损超100万美金,而且5年内仍然无法转为盈利的,应该予以出售或者进行重组甚至破产,基础服务性公司除外,如水务公司和公共交通公司。
当然,11家国营银行数量也有点多,内阁计划进行合并或者与盈利高的国营公司进行联营,比如国家石油公司就对控制银行有很大兴趣。
真正存在问题的并非内阁控制的国企,而是落后省的地方国企,比如查科省国企就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僵化,无法盈利,甚至严重亏损。
去年阿根廷地方国营水泥厂数量已经超过150家,玻璃工厂更多,达到160家,这些就应该进行合并重组,数量过多,还造成价格战,不利于提高效率。
建设发电厂,水泥工厂,化肥工厂,钢铁工厂,机械工厂,玻璃工厂,炼油工厂,啤酒工厂,烟草加工厂,化肥工厂,矿业开采工厂是地方省市最喜欢的,建设效果也非常好。
这些小工厂能更好的利用当地资源,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是得到了科恩内阁支持的。
小工厂可以让落后省市的经济情况可以得到改善,能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农业生产为主,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农业外的收入水平。
如果能形成一个为地方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好处还是很多的,比如增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