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创意总监突发奇想,把这些投诉信按“愤怒程度”分类装裱,办了个名为“客户心声艺术展”的内部展览。
最受欢迎的是那封用血书写的控诉信,被策展人贴心地标注为“情感最为真挚的客户反馈”。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早就把波音的股票代码BA玩成了行业黑话——“Bad Accident”(糟糕事故)、“Broken Aircraft”(破烂飞机),但最传神的还是“Buy Anyway”(照买不误)。
他们的智能交易系统甚至开发了“事故利好算法”,只要监测到坠机新闻就自动加仓。
有个对冲基金经理靠着这套反向操作,硬是把“波音空难基金”做成了年度最佳理财产品。
董事会会议室里的全息投影
正在播放最新版的企业宣传片,把历次火箭爆炸的精彩镜头剪辑成“烟花秀集锦”,配上“追求极致,永不言弃”的热血字幕。
投影仪边上那台价值连城的空气净化器,正忙着把“坠毁”翻译成“动态迫降”,把“设计缺陷”美化成“个性化飞行解决方案”。
最绝的是他们的“创新实验室”,里面摆满了各种坠机残骸做成的艺术装置——扭曲的发动机叶片被焊成现代雕塑,变形的机身外壳改造成前卫家具。
产品经理们管这叫“失败美学”,还准备申请当代艺术基金。而仓库里那些积灰的安全隐患报告,每一份都被装帧成精美的“创新历程档案”,数量多到能开个“航空工业黑色幽默博物馆”。
仿佛连机器都在吐槽:“在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盛行的时代,能把灾难经营成行为艺术,也算是一种另类核心竞争力了。
毕竟当整个行业都在比烂的时候,最会讲故事的玩家永远能笑到最后——哪怕他们造的东西根本飞不起来。
新风系统突然“打了个喷嚏”,把桌上的年度报告吹得哗哗作响,仿佛连机器都在感叹。
造飞机的果然不如炒飞机概念的。
在这个比烂的世界里,军火交易早就变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行为艺术。波音公司的火箭炸得越灿烂,洛克希德的股价涨得越欢实,大家心知肚明这就是场大型金融魔术秀。
那些标价几个亿的战斗机,拆开包装一看,里面的技术含量可能还不如最新款的智能手机——至少手机炸了还能上个热搜,战斗机坠毁了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