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是武成元年到武成七年,以镇国公主和梁王的出生为界。
女帝刚上台时,是想过把魏朝的政治框架全部打散然后另起炉灶,但毫不意外地遭到了剧烈反对。一来是她原本并非皇储,没有自己的班底;二来苏璎当年能做皇帝,还要归功于各世家大族和旧制度的支持,开国时定下的基调就不支持变革;三来是到处都打仗,没钱,没人,这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所以女帝妥协了,这一妥协,很难说是不是把毒瘤越养越大。
但不妥协也没有别的办法。女帝首先处理的是各地打仗的问题。当然,打仗得靠世家捐钱出力,这就让她后面对付世家的时候始终差着一口气。直到武成七年,魏末留下的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才基本被清扫或收编干净。收编的诸侯与初步清洗后的世家大族一起,该封的封,该赏的赏。其实给的都是虚爵,但架不住他们底子深厚。女帝虽知不妥,但彼时改革是空中楼阁,只好作罢。
第二段是武成七年到武成二十四年壬寅变法,或也有人认为是到二十六年末陈梁兵乱平定。
在这十几年中,女帝首先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人。后来世人皆知心生畏惧的无极阁,最初只有女帝从蓝家带出来的寥寥几个心腹,通过多年的筛选和培养才逐渐壮大。而就朝中来说,竟就叶家对女帝表示了绝对的效忠,连萧家可能都是因为姻亲关系被迫和女帝绑在一起。除了太傅崔知节和督察院张宗敬这样的纯臣,女帝就只能着眼于新贵的选拔。这一选就过去了很多年,才得像刑部侍郎吴平云和大理寺卿封嘉懿这样的贤才。即便是这两人,在武成二十四年之前还在被排挤打压。
其次是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农商为国本。还有修桥修路修堤坝,建学校、惠民医署、济慈院。好在发展经济是各方能够达成一致利益的,办事官员为了给自己多捞点,怎么也会尽心一些,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女帝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原本的私营生意愿意让公家入股的,还会减免税收,一时朝廷手里的生意就多了起来。
再是军队。齐国的官兵实在复杂,有旧时留下来的折冲府,也有新朝建立后才有的州军。各地折冲府多由某个家族把持,与当地势力盘根错节,一时也动不得,只能靠时间慢慢迭代。州军是原本追随高祖打天下的军队和后来收编的军队打散重组的,经年来逐渐由当地选拔的民兵补充,实际执行过程中,官员、权贵、世家、乡绅轮番下场,可想而知其中派系斗争有多混乱。而中央军虽原本有飞凤十二将坐镇,但随着各将领年纪增长,后来更是出了飞凤案,便逐渐没了压制力。反倒是岭南都护府和西北神策军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声名渐显。另外还有谢家和萧家等家族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军队。